BB保險:父母為嬰兒/兒童投保的9大考慮因素

2024年10月14日

生兒育女的過程充滿挑戰,特別是當孩子尚未發育完全,容易生病或受傷,給父母帶來諸多壓力。為子女購買合適的保險,不僅能提供財務保障,還能讓孩子在面臨健康問題時得到最佳照護。為嬰兒或兒童挑選保險時,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因素。以下是家長必須考慮的9個關鍵因素。

1. 先天性疾病的保障限制

父母在為新生兒投保時,應特別注意保單對先天性疾病的保障情況。大部分醫療保險計劃對於8歲前確診的先天性疾病不提供保障,或僅給予部分賠償。例如,有些保險允許未出生的胎兒投保,但若嬰兒在出生90天內被診斷出先天性疾病,賠償金額可能會受到限制。因此,父母需仔細檢查這類條款,避免未來出現保障不足的情況。

2. 墊底費的影響

許多保險計劃設有墊底費,也就是投保人需自費承擔部分醫療支出後,保險公司才會介入賠償。墊底費過高可能對家庭帶來經濟負擔,因此家長可優先考慮選擇沒有墊底費或墊底費較低的保單,減輕日後面對醫療費用的壓力。

3. 病房級別的選擇

醫療保險計劃會根據病房的級別不同而收取不同的保費,一般分為大房、半私家房和私家房。不同病房在費用、私隱度及醫療設備上有所差異,選擇私家房的費用自然較高,但交叉感染的風險會相對降低。家長應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需求,慎重選擇適合的病房級別,確保孩子能獲得最合適的照護。

4. 自願醫保的續保保證

有別於一般的醫療保險,自願醫保計劃提供「續保保證」,這意味著即便孩子的健康狀況在保險期內有所變化,保險公司也必須接受續保申請。這對於父母來說,是一項重要的保障,確保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會因健康狀況惡化而失去保險保障。

5. 保障金額是否充足

為孩子投保時,家長應優先考量保障金額是否足夠應付潛在的醫療費用。若保單賠償金額不足,可能會無法覆蓋所有的醫療開支,讓父母需要自行支付差額。因此,家長在選擇保單時應仔細評估賠償範圍,確保在發生突發情況時,家庭能獲得充足的經濟支持。

6. 儲蓄保險的長遠規劃作用

除了健康和意外保障外,許多家長也會選擇具備儲蓄功能的保險,作為長期財務規劃的一部分。這類保險不僅能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,還能在孩子長大後,用於支付教育費用或其他重大支出。然而,儲蓄保險的流動性通常較低,回報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,提前提款則可能面臨損失。家長在購買這類保單時,應確保已有足夠的應急資金,避免影響家庭日常開支。

7. 意外保險的重要性

小朋友天性活潑,愛玩愛動,容易發生意外,因此意外保險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保障。這類保險涵蓋由突發外來事故引致的受傷,如骨折、扭傷等,並賠償相關的醫療支出,如門診費、住院費、手術費等。由於意外保險的保費相對較低,是醫療保險之外的有效補充。

8. 陪床費保障

年幼的孩子住院時,往往需要家長陪伴,以便安撫孩子的情緒並提供照顧。因此,保單中有無陪床費的保障條款也是一個關鍵考慮因素。一些醫療保險計劃包括陪床費用,這讓家長在照顧孩子時能夠減輕額外的經濟壓力,安心陪伴在旁。

9. 針對性額外保障

為嬰兒或兒童投保時,家長還應考慮一些額外的針對性保障。例如,如果保單付款人(如父母)因意外或身故無法繼續支付保費,這類保障能確保保單不會中斷,子女的醫療保障不會因此受到影響。這項額外的保障能為家長提供更多的安心,避免在不幸發生時保單失效。

閱讀更多最新文章

港銀跟美減息0.25厘 按揭每百萬供款月慳142元

港銀跟美減息0.25厘 按揭每百萬供款月慳142元

美國聯邦儲備局於11月8日凌晨宣佈減息0.25厘後,本港主要銀行迅速跟隨,下調港元最優惠利率(P)0.25厘。匯豐、中銀香港、渣打及恒生等銀行已表示,自下周一(11日)起,港元最優惠利率將降至5.375厘,活期儲蓄利率也降至0.375厘。這是自9月以來本港銀行第二次下調港元最優惠利率,兩次共下調0.5厘,使利率回到2022年11月的水平。...

read more
太空油濫用問題升溫 政府擬加速立法納入毒品管制

太空油濫用問題升溫 政府擬加速立法納入毒品管制

隨著混合麻醉藥「依托咪酯」的電子煙彈「太空油」在香港迅速流行,當局正加速將依托咪酯列為毒品,以遏制這一新興毒品對社會的威脅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將加快立法,目標於明年第一季讓依托咪酯正式受《危險藥物條例》管制,從法律上打擊其流通及濫用。 「太空油」濫用激增 引發健康危機...

read more
超強颱風銀杏逐漸逼近 天文台將發一號戒備信號

超強颱風銀杏逐漸逼近 天文台將發一號戒備信號

南海上空的超強颱風「銀杏」正逐步逼近,香港天文台於今日(11月7日)中午發出特別天氣提示,根據最新路徑預測,銀杏將於今日掠過呂宋北部,並在午夜前後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。天文台預計,將於明日(11月8日)中午12時至下午3時之間發出一號戒備信號,提醒市民為颱風可能帶來的風雨做好準備。 天氣影響及預測...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