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者委員會近日調查過去三年半內香港超市銷售的62件貨品,發現其中超過九成的容量或重量有所減少,最大減幅高達30%。更有在不到三年內兩次「減磅」,以建議零售價計算,近四成的貨品實際出現「變相加價」,其中加幅最高的更達到26.2%。
這次調查根據「網上價格一覧通」的數據,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間,在超市網站顯示容量或重量變動的貨品,並將整理後的資料交由相關廠商核實。調查涵蓋62件貨品,包括43件食品、17件日用品及2件寵物食品。由於超市網站有時會滯後顯示容量或重量的變動,有四件貨品的實際變動時間為2020年。
調查顯示,在這62件貨品中,有58件的容量或重量減少,減幅介乎1.3%至30%之間。其中,減幅最大的為一款粟米片,其重量由250克減至175克,縮減30%;其次為一款罐裝熱狗腸,重量從250克降至200克,減幅達20%;另一款按摩膏則由156克減至125克,減少19.9%。
消委會指出,消費者普遍難以察覺產品容量的變動,除非包裝上特別標示如「5公斤裝」或「10包裝」等標識。因此,消委會認為廠商有責任在包裝或銷售點清楚標示容量或重量的變更,並呼籲消費者留意經常購買的產品是否有「新配方」或「升級」字眼,因為這些標示可能代表容量或重量的改動。
此外,消委會亦呼籲廠商及零售商提高資訊透明度,要求若貨品的容量或重量有改變,應在包裝及銷售點明確標示相關變動,並顯示每單位售價,以助消費者作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,也可減少因容量縮水而令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