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經濟壓力加劇,加上環保意識抬頭,「不購物(No-Buy )這股風潮在2025年持續升溫,成為美國社交媒體熱話,亦開始影響香港人消費模式。愈來愈多人選擇暫停購買非必要物品,以減少消費主義帶來的財務負擔同環境影響。
「不購物」運動興起 減少衝動消費
近年美國愈來愈多人因應信用卡負債、物價上升,對對過度消費產生厭倦,開始參與「不購物」運動。參加者承諾在指定時間內(通常為一年)只買生活必需品,例如食品、藥品同基本生活用品,暫停購買新衫、新化妝品、裝飾品及其他非必要消費。
在社交媒體上,「不購物」影響力不斷擴大。Reddit的r/nobuy群組成員數過去半年內由5.1萬人增至6.2萬人,成為該平台上最受關注的社群之一。而TikTok上相關影片觀看次數更突破數十萬,顯示這股潮流愈來愈受歡迎。
個人經歷:由過度消費到理性購物
網上有人分享自己的購物經歷,由以往熱衷於跟隨網紅推薦購物,屋企堆滿未開封的包裹,直至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習慣。自從參加「不購物」後,開始制定嚴格的購物規則,避免購買新衫、新化妝品等,並透過運動、寫日記等方式轉移購物衝動。在半年後,發現自己的財務狀況大有改善,亦更珍惜現有物品。
財務專家建議:從小額節制開始
雖然「不購物」運動愈來愈流行,但專家提醒,過於嚴格的購物限制可能帶來心理壓力,甚至引發報復式消費。專家建議,市民可以從「低消費」(Low-Buy)開始,例如每月設定合理購物預算,或選擇購買二手商品。另外,制定個人化購物計劃,例如限制特定品類消費,而非完全戒買,都有助更有效達成財務目標。
「不購物」唔單止慳錢 更係一種生活方式
這場示購物運動不止是節省開支,更是重新審視消費習慣的契機。參與者發現,透過減少非必要購物,他們可以更專注在家庭關係、個人興趣同財務自由等真正重要的事上。「不購物」已不再是單純節儉,而是一種更理性、更可持續的生活模式。
隨着全球物價持續上升,加上環保意識提升,「不購物」這股潮流預計將會繼續擴展,影響更多人的消費觀念,甚至改變未來零售市場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