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「4%法則」一直是退休理財界的金科玉律,但隨著市場變化,專家最新建議調整至「3.7%法則」,意味著退休人士或須更謹慎管理資產,以確保財務穩健。
4%變3.7%:退休提款策略大變
「4%法則」由理財專家William Bengen於1994年提出,建議退休人士於首年從投資組合提取4%作為生活費,往後每年按通脹調整,確保資金能維持30年。然而,晨星(Morningstar)最新研究顯示,鑑於股債回報下降及未來通脹預測,退休人士的安全提款率應調低至3.7%。
根據晨星的報告,以3.7%為基準,90%的情境下退休資金可支撐30年。例如,擁有1,000萬港元退休儲蓄的投資者,首年可提取37萬港元,次年則按通脹調整。
市場環境轉變 影響退休提款率
晨星個人財務與退休規劃總監Christine Benz指出,近年美股估值高企、債券回報低迷,導致未來30年股債回報預期下降,即使通脹預測從2.42%下調至2.32%,但仍無法彌補投資回報下降的影響。
富達(Fidelity)數據顯示,雖然美股升勢強勁,令部分投資者的401(k)賬戶(類似香港強積金)資產增長,但未來回報或未能持續。這意味退休人士若依舊採用4%法則,可能面臨資產過早耗盡的風險。
專家建議:靈活調整退休開支
Benz 提供四大退休策略,以應對提款率下降的挑戰:
- 靈活開支策略:退休人士應根據市場變動調整開支,例如經濟低迷時減少非必要開支,市況良好時適度增加。
- 延遲領取社會福利:如有可能,延遲提取社會保障金或退休金,可確保未來更穩定的收入來源。
- 避免強求固定開支:退休人士的生活費用不必每年保持一致,應考慮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變化。
- 設立醫療基金:醫療開支往往被忽視,建議預留長期護理資金,以應對突如其來的健康問題。
晨星的數據顯示,退休期間的家庭支出按通脹調整後,每年平均下降2%。Benz 指出,退休初期開支或較高,但隨年齡增長,消費將逐步減少,因此靈活管理資產更為重要。
港人啟示:提早規劃退休策略
香港人口老化,強積金與個人投資成為退休資金的重要來源。「3.7%法則」提醒投資者,單靠固定提款比例可能不足以應對未來變數,靈活調整資產配置及支出模式至關重要。港人應及早制定退休計劃,考慮通脹、醫療開支、投資回報等因素,確保財務穩健,享受無憂退休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