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財政狀況持續惡化,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,本財政年度的財政赤字預計高達1000億元,遠超年初《預算案》估算的481億元。陳茂波指出,賣地收入銳減和企業利得稅收入下降是主因,加上經濟逆周期措施令開支難以大幅削減。過去兩個財政年度,即使將發債計算為收入,仍錄得逾千億赤字,令公共財政壓力進一步加劇。
賣地收入急跌 依賴土地財政的後遺症
賣地收入多年間是政府的重要財政來源,但近年受樓市低迷、利率高企等影響,發展商興建新盤意欲減弱,賣地收入大幅下降。本財政年度原預測賣地收入達850億元,但截至10月底,實際收入僅約37億元,僅達目標的10%。多名地產業界專家指出,息口高、樓價未明朗,再加上現時庫存充足,發展商無意大手買地,令賣地收入大打折扣。
陳茂波坦言,香港需逐步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,但新經濟動力如創科和文化產業尚未完全發展成熟,導致政府收入結構的調整仍需時間。
工務工程成重點減支對象
在政府財政壓力驟增下,工務工程成為減支目標之一。現時每年工務工程開支約900億元,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出,香港的工程成本已高居亞洲首位,較新加坡高70%,比內地大城市更高3至4倍。他建議,通過改進設計標準、簡化審批流程和引入更具競爭力的招標機制,來控制工程成本。
據悉,多個工務部門近期收到內部指引,要求未來的工務工程「省着用」,部分項目甚至被要求削減預算至八至九成。雖然節省開支可以控制赤字,但張欣宇警告,一刀切壓縮可能會影響工程進度,對發展目標構成威脅。
如何平衡赤字與民生?
部分人士建議大幅削減教育、醫療和福利等範疇開支,甚至仿效美國大幅裁減公務員編制,但相關建議引起爭議。有意見認為,激進措施雖可削減赤字,但或會損害社會穩定,進一步拖慢經濟復甦步伐。
政府強調,會平衡財政穩健與民生需求,並計劃推行多項改革,包括調整工程管理機制及改善付款條款。立法會正審議《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草案》,期望透過更公平的付款制度降低分判商的風險溢價,進一步減少工務工程成本。
面對高企的赤字和經濟轉型挑戰,香港財政儲備截至10月底已跌至5709億元,如何開源節流,避免公共財政進一步惡化,將成為政府未來數年的重要考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