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最新報告,2023年在東南亞的大湄公河區域共發現了234種新物種,涵蓋從微小鼩鼱鼴到鮮橙色鱷魚蠑螈等生物。這片生物多樣性熱點再次證明自然界的驚人創造力,但隨之而來的棲地退化與非法野生動物交易,卻讓新發現的物種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。
報告指出,科學家在該地區記錄了173種植物、26種爬行動物、17種兩棲動物、15種魚類及3種哺乳動物。其中亮眼的發現包括一種明亮綠色的竹葉青蛇(Trimeresurus uetzi)、一隻擁有柔軟毛皮與鋒利尖牙的刺蝟,以及一種可完美融入岩壁的偽裝喀斯特蜥蜴。這隻蜥蜴屬於一個此前從未見過的屬種。此外,一種體重僅8克的鼩鼱鼴成為地球上體型最輕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。
植物發現同樣令人矚目,包括一種根部散發芒果香氣的薑科植物以及一種無葉蘭花。這些新發現不僅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樣性,也激起了人類對探索未知的熱情與好奇心。
棲地退化與非法交易的雙重威脅
然而,這些新物種尚未來得及適應人類世界,便已面臨生存危機。森林砍伐與海平面上升等棲地退化問題尤為嚴峻。數據顯示,大湄公河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1970年代初的55%驟降至今日的34%。
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進一步加劇了威脅。在越南,每年交易與消耗的野生動物產品(不包括昆蟲與鳥類)估計達到3,700至4,500噸。這些現象不僅危害新發現物種,也對地區整體的生態系統穩定造成長期威脅。
WWF-UK特別顧問馬克·賴特(Mark Wright)表示:「這些新發現提醒我們,自然界的多樣性與創造力總能引發童真的驚嘆。但同時也警示著我們,這些物種和棲地正面臨極大的威脅,如果不採取果斷行動,我們將失去這些自然瑰寶。」他呼籲各國政府重視自然價值,並承諾在2030年前停止並扭轉自然環境的破壞。
自1997年以來,科學家已在大湄公河區域發現了3,623種維管植物與脊椎動物。這片橫跨柬埔寨、中國、老撾、緬甸、泰國和越南的廣大地區,面積達2億英畝,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熱點。
湄公河流域是該區域的核心,這條河流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淡水漁場之一,魚類多樣性僅次於亞馬遜河,還是多種瀕危物種的棲息地,如伊洛瓦底江海豚、巨型湄公河鯰魚和巨型淡水黃貂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