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金價衝上歷史新高︰受美國關稅政策及中國監管放寬推動

2025年02月10日

國際金價再創新高,現貨金價突破每盎司2,900美元,單日升幅超過1.7%,高見2,910美元,年初至今累積升幅接近10.8%。市場普遍認為,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公布新一輪關稅政策,加上中國監管機構首次允許保險資金投資黃金業務,成為推動金價急升的主要催化劑。有分析預測,今年內金價有機會升穿3,300美元。

特朗普關稅政策觸發避險潮

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表示,將於2月10日宣布對所有鋼鐵及鋁進口加徵25%關稅。市場擔心關稅政策可能會令全球貿易局勢進一步惡化,加劇美國通脹壓力,促使投資者轉向黃金等避險資產。外資分析員指出,特朗普政策一向難以預測,市場不確定性增加,令黃金吸引力進一步上升。

有分析者認為,只要市場充滿不確定性,金價的升勢將持續。目前市場最關心的是關稅如何實施,以及對經濟的長遠影響。白宮內部對關稅細節未有明確答案,這進一步加強了市場的避險情緒。

中國放寬黃金投資監管 釋放逾2,000億資金

與此同時,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周五宣布,容許10家試點保險公司投資黃金業務,市場估計這將為黃金市場帶來最多2,000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資金。獲批試點的機構包括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、太平人壽等大型險企,投資範圍涵蓋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多類黃金合約。

民生證券分析指出,險資配置黃金的比例雖然暫時僅為1%,但這標誌著中國對黃金市場的進一步開放,有望在未來吸引更多機構資金入市,為金價提供長遠支撐。

全球央行持續增持黃金 美元信用受壓

除了美國關稅政策及中國監管放寬,全球央行的購金行動亦進一步推高金價。高盛分析師指出,去年11月各國央行在場外市場的黃金買盤達117噸,遠高於預期的46噸,其中中國央行更購入50噸黃金,顯示各國正積極減少對美元的依賴。

市場認為,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仍然嚴峻,長遠或影響美元信用,令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進一步上升。若高通脹與經濟增長放緩並存,金價突破3,000美元將成為大概率事件。

投行看好金價 目標3,000美元

多家投資銀行均預測,金價未來數月將繼續上升。花旗集團表示,若關稅進一步升級,金價在6至12個月內有望升至3,000美元。摩根大通亦認為,金價長期走勢仍然向好,高盛更預測,到2026年第二季度,金價可能升至3,000美元水平。

港股黃金板塊受惠 周大福金價逼近870元/克

受國際金價上升帶動,港股黃金板塊近日亦表現強勢。山東黃金、招金礦業等黃金股累計升幅超過10%,創今年以來新高。內地金飾價格亦隨金價走強,周大福、周生生等品牌的足金零售價已升至RMB$869/克至RMB$870/克,刷新歷史紀錄。

閱讀更多最新文章

2025年「不購物」挑戰持續發酵 理性消費成香港新趨勢

2025年「不購物」挑戰持續發酵 理性消費成香港新趨勢

全球經濟壓力加劇,加上環保意識抬頭,「不購物(No-Buy )這股風潮在2025年持續升溫,成為美國社交媒體熱話,亦開始影響香港人消費模式。愈來愈多人選擇暫停購買非必要物品,以減少消費主義帶來的財務負擔同環境影響。 「不購物」運動興起 減少衝動消費 近年美國愈來愈多人因應信用卡負債、物價上升,對對過度消費產生厭倦,開始參與「不購物」運動。參加者承諾在指定時間內(通常為一年)只買生活必需品,例如食品、藥品同基本生活用品,暫停購買新衫、新化妝品、裝飾品及其他非必要消費。...

read more
退休提款新指引:4%變3.7% 港人規劃需更審慎

退休提款新指引:4%變3.7% 港人規劃需更審慎

過往「4%法則」一直是退休理財界的金科玉律,但隨著市場變化,專家最新建議調整至「3.7%法則」,意味著退休人士或須更謹慎管理資產,以確保財務穩健。 4%變3.7%:退休提款策略大變 「4%法則」由理財專家William Bengen於1994年提出,建議退休人士於首年從投資組合提取4%作為生活費,往後每年按通脹調整,確保資金能維持30年。然而,晨星(Morningstar)最新研究顯示,鑑於股債回報下降及未來通脹預測,退休人士的安全提款率應調低至3.7%。...

read more
Disney+訂閱人數首次下跌 加價兼打擊寄生帳號引發反感

Disney+訂閱人數首次下跌 加價兼打擊寄生帳號引發反感

迪士尼旗下串流平台Disney+近年連番加價,仲要打擊寄生帳號,搞到不少用戶怨聲載道。結果,迪士尼最新公佈數據顯示,2025財年第一財季(截至去年12月28日),Disney+訂閱人數首次出現下降,相比2024年第四季下跌了70萬,總訂閱量跌至1.246億。 根據外媒報道,Disney+訂閱流失主要發生在加價之後。2024年10月,美國地區Disney+加價,附廣告版月費加25%至9.99美元(約78港元),無廣告版月費則加14%至15.99美元(約125港元)。加上迪士尼打擊密碼共享,令不少用戶決定取消訂閱。...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