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症,主要表現為過度活躍、衝動和專注力不足。醫管局網站資料顯示,這種症狀在學齡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5-9%,而香港的數據與國際水準相近,患者多數為男性。除了影響兒童的學校表現,ADHD還可能對他們的社交生活和日常行為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。
ADHD的成因
雖然科學家尚未確定ADHD的具體病因,但研究表明ADHD與腦部結構的異常有關。患者的腦部體積比正常孩子少3-5%,尤其在控制專注力和抑制衝動的前額葉和顳葉區域。這些區域的多巴胺系統也顯示異常,這可能影響到行為調控能力。此外,遺傳因素被認為是ADHD的主要成因之一,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孕期飲酒、孕期吸煙、腦炎病史、腦部創傷、低出生體重及癲癇。
ADHD的主要徵兆
ADHD的病徵主要分為三大類:過度活躍、衝動和專注力不足。
- 過度活躍
- 在座位上經常扭動身體,無法安坐。
- 經常離開座位或在不適當的時候亂跑、爬高爬低。
- 無法保持安靜,說話過多,似乎「冇時停」,就像「開著摩打」一樣。
- 衝動
- 經常打斷他人的對話或遊戲。
- 問題未問完就搶答,無法耐心等待輪候。
- 難以抑制自己的行為,缺乏忍讓。
- 專注力不足
- 無法貫徹指示,課堂或做功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。
- 經常遺失重要物品,做事缺乏條理,並常忽略細節。
- 不喜歡需要集中思考的工作,容易逃避安靜而沉悶的任務。
這些徵兆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,尤其是當它們與其他常見問題如焦慮或抑鬱相混淆時。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且在七歲前開始出現,就有必要考慮進行專業評估。
ADHD的診斷與治療
在香港,ADHD的診斷主要依靠專業測試,這些測試能有效區分ADHD與其他心理問題如抑鬱或焦慮。診斷過程中,醫生會根據患者是否符合足夠的典型病徵來做出判斷。治療上,藥物和行為治療被廣泛應用。
- 藥物治療 ADHD的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腦部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失衡,改善專注力和衝動控制能力。常用的藥物包括中樞神經刺激劑,如哌醋甲酯(Methylphenidate),該藥物有短效和長效兩種配方,可根據患者需求選擇每日服用的頻率。約65-80%的患者對這類藥物有良好反應,症狀如過度活躍、衝動行為和專注力問題都能得到改善。儘管藥物可能帶來副作用,例如食慾不振、失眠和頭痛,但大多數情況下,這些副作用是暫時的並且可以通過調整藥物劑量來緩解。
- 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通常包括建立明確的獎懲系統,訓練家長如何有效管教孩子,並針對患者進行衝動控制訓練。這些方法旨在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為,並提高社交技巧。
結論
雖然ADHD在兒童時期最為明顯,但部分患者的症狀可能會持續到成年,尤其是專注力不足和組織能力差的問題。不過,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和行為干預,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顯著提高。家長應該保持包容的心態,積極配合治療計劃,幫助孩子應對ADHD帶來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