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斯克(Elon Musk)與OpenAI之間的矛盾持續升級。這位曾是OpenAI聯合創辦人的企業家,於今年11月向聯邦法院申請初步禁令,要求阻止OpenAI進一步轉型為完全營利企業,並指控其涉嫌不公平競爭與違反反壟斷法。這場法律紛爭不僅揭示雙方多年來的矛盾,也將AI行業的激烈競爭推至檯面。
OpenAI成立於2015年,初期定位為非營利組織,致力於開發造福全人類的通用人工智慧(AGI)。然而,馬斯克早在2017年便對非營利模式的可行性表示質疑,並主張將OpenAI轉型為營利性公司。當他未能如願取得控制權後,於2018年辭去聯合主席一職並退出該組織。
根據OpenAI官方部落格的說法,馬斯克在2018年曾提出將OpenAI併入特斯拉,並認為這是抵禦Google競爭的唯一方法,但該提案遭到內部否決。隨後,OpenAI採用了「非營利+有限獲利」的混合架構(OpenAI LP),成功吸引微軟、輝達和軟銀等投資者,並憑藉ChatGPT的成功一躍成為AI領域的領導者。目前,OpenAI市值已達1570億美元。
馬斯克屢向OpenAI展開法律行動
馬斯克與他的AI新創公司xAI今年向法院提起訴訟,要求禁止OpenAI從其主要股東微軟處獲取敏感資訊。他還指控OpenAI透過「集體抵制」限制競爭者融資,並違反聯邦反壟斷法和RICO法案(敲詐勒索及腐敗組織法)。此前,馬斯克曾於舊金山法院控告OpenAI違反契約與信託責任,但後來撤回並改向聯邦法院提訴。
馬斯克的律師聲稱,OpenAI偏離了最初非營利的使命,轉而成為由微軟主導的營利機構,並指控其在投資協議中對競爭者進行排擠行為。OpenAI則回應稱,這些指控毫無根據,並強調其運營透明且合法。
xAI成OpenAI競爭對手
在訴訟的同時,馬斯克的xAI也在快速發展。自2023年7月成立以來,xAI推出了Grok聊天機器人,並計劃以500億美元估值募集60億美元資金,用於購買10萬顆輝達AI晶片。與此同時,OpenAI正面臨來自xAI、Anthropic、Google、亞馬遜及Meta等科技巨頭的多重挑戰。
儘管如此,AI的商業化也帶來高昂成本。微軟在10月披露,由於對OpenAI的投資,本季度預計損失15億美元,凸顯該領域在追求高回報的同時,也需承受巨大的財務壓力。
AI訓練方式備受爭議
除了馬斯克的訴訟,OpenAI還因版權問題飽受批評。日前,26歲的前OpenAI研究員巴拉吉(Suchir Balaji)在舊金山的公寓內自殺身亡,此事震驚業界。巴拉吉曾在生前接受採訪時批評生成式AI的訓練方式,認為它利用數位內容創作者的心血,卻威脅了這些人的生計。
此外,OpenAI正面臨多起版權訴訟,包括作家、藝術家及出版商控告其未經授權使用版權內容作為AI模型訓練數據。去年12月,多家媒體對OpenAI及微軟提起訴訟,索賠金額達數十億美元。對此,OpenAI發言人表示對巴拉吉之死感到悲痛,並向其家人致以慰問,但對相關指控不予置評。